回上一頁
文章主題:向教育爭取自由
  二○○一年,我在一本商業雜誌的封面上,看到一位十九歲的資訊業總經理,「傲爾網」的唐宗漢。不由想起,十多年前在龍門宗道場見過跟在父母身邊的小宗漢。我好奇,這樣一位以「布衣」自稱的天才,正式學歷只有國中畢業,將來會如何發展呢?

  唐宗漢從小就不適應學校教育,他的母親李雅卿因為他們兄弟,創辦了「種子學苑」並結合同伴發展自主學習實驗班,為孩子們提供刻板教育體制外的另一可能。

  自主實驗班附設在北政國中,受到既有體制排斥而難以續辦,學生們也為了自己的受教權走上街頭請願。同一年,馬英九也在市議會點名指責教育局長李錫津處置不當,但是實驗班還是離開了北政,寄居到有弊案風波的景文中學。行政體系的官僚可能自以為是依法行事,對實驗班已經非常通融,卻忽視了此一決策對民間教育自主的打擊。

  李雅卿在《成長戰爭》書中,回顧兩個兒子在成長過程和教育環境奮鬥的故事。自主實驗班有表現優秀的學生,多年辛苦,李雅卿卻為了實驗班的存續而落淚,教育界的官僚可能不知道這個故事。

  當年,為了替種子學苑找房子,李雅卿找上了一位屋主,可是付不起租金,她在紙上抄了一段愛爾蘭詩人葉慈的詩:
  可是我太窮,除了夢,一無所有,
  我把我的夢,鋪在你的腳下,
  腳步請放輕,因為你踩的是我的夢。
  老先生看了,將房舍免費提供使用,而且安排工友幫忙。

  曾經,一首詩、一種對夢想的珍惜,感動了一位陌生的長者。李雅卿和同伴們十多年的努力,卻改變不了官僚們的推、拖、拉。

  在升學主義極盛時,台灣惡補流行,在拿獎學金出國熱的年代,甚至有「成績是護照,分數即美鈔」的說法,考試成績至上的觀念扭曲了正常教學,學生人格發展也受壓抑。教育體制的改善有必要性,過去的聯考制度是衍生出諸多問題,但也提供某種「機會」,許多貧困出身的人,經由升學管道得以出人頭地進入精英階層。今天教改的各項措施,整體上應注意,不可以壓縮貧困及偏遠地區學生之學習和發展機會為代價。

  有人請問湯川秀樹,為什麼日本另兩位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朝永振一郎、江崎玲於奈和他都出身自同一所高中「京都三高」?湯川回憶:「簡單地說,三高是很自由的,也就是說,可以很自由地學習,也可以很自由地遊玩,那時候的高中,可以說,同學們都是哲學青年。」自由的學風,活潑進取的同學玩伴,認真讀書、熱情生活、思索人生,青春活躍的成長經驗常留在他們的心頭。

  唐宗漢的父母有較廣的人脈,幸而有貴人幫助,又有電腦網路世界提供了另類發展的可能,其他的孩子未必有此機緣。台灣中小學教育的改革應該是以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為重點。教育理念、師資教材和設備的充實,教學內容的改善,比入學考試、分發方式的多元化更重要。教育是一個社會的未來希望所在,教育行政工作者宜有開放的思維,應去除官僚作風,凡所舉措,腳步請放輕,請愛惜台灣未來夢想的種子。
文章類別及來源:教育省思 / 方寒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