 |
文章主題:考試領導教學新詮 |
考試與教學的關係,一再為大眾所討論,絕大多數人感慨考試領導教學,導致教學方向偏頗。今天,我想重新詮釋「考試領導教學」的意義,衷心期盼拋磚引玉,大家一同來關心這個問題,使我們得孩子能在老師精心設計的教學情境、教學或活動中有更大的收穫。
首先,要對「考試」一詞做一個界定:「考試」是教學評量中的一個項目,絕對無法涵蓋整個教學評量。而教學評量的目的,就學生而言,是評量他們經過整個學習過程後,所瞭解的程度。就教師而言,是評量他們實施教學活動後,是否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。所以教學評量是改變教學的依據。評量的方式大致可分為認知、技能、情意三方面,觀察孩子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態度、參與情形,實物操作的技巧……。但是現在大家卻誤以為考試就是評量,考試是評量的唯一方法,所以就學的最終目標就是考試,大家朝著考試而努力,整個教學落入考試的窠臼而僵化。以考試來界定學生的層次,給予各類標記:一百分的就是好學生,聰明的;五十分的就是壞學生,愚笨的。事實上,整個考試過程都應考慮,並不能只看結果,造成學生對考試的恐懼。
老師在實施教學的時候,常被考試左右。聯考採電腦閱卷,試題型式大都為是非題、選擇題,老師就要求學生背誦強記,把所有知識化為一個個答案。有很多問題值得深入探討,但是由於考試不考,所以老師可以省去不教。更有這樣的教學方式,永遠是老師教,學生聽,孩子怯於表達自己的意見,所有的學習都是被動的。試想,這樣的情形長久下去,是不是很令人擔憂?
是的,我們的孩子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個體,我們的教學應該提供學習者充分發揮潛能的機會,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習得思考、推理、判斷,解決問題的能力。孩子不是背誦的機器,記誦些死的知識,對孩子而言並不具有很大的意義,考完試,這些記憶也隨著考卷的交出而離開腦海。我並不否認記誦有存在的價值,但是在皮亞傑的理論裡,記憶只屬於較低層次的認知。況且,我們正處於一個日新月異,瞬息萬變的超時代,有哪個人能把所有的新知識和新觀念,完全存放在孩子的頭腦裡?所以我們是不是有責任提升孩子們的認知層次,使他們有能力,毫無畏懼的面對這個世界?套句聖經上的話:我們不是要給他一條魚,而是要教他捕魚的方法,使他永遠有魚吃!自從大專聯考英文加考作文後,高中學生有機會學習得英文作文的方法,對提升高中生的英文能力,有莫大的幫助,當然這又是「考試領導教學」的成效,所以對「考試領導教學」一詞,我們是不是可以賦予考試更積極的意義?有考試引導出生動的教學,打破傳統考試的方法,老師們的觀念也做一突破――考試沒有標準答案,允許學生表達自己的看法,透過考試,給予孩子們更多思考的機會。由於考試的型態相當活潑,老師們在實施教學的時候,為配合考試,也能以更活潑的方式來指導孩子,以更開放的態度來接納孩子,使孩子們的創造潛能可以得到最大的發揮!
每看到我們的孩子,在強大升學壓力下,背著大書包,沒精打采,心裡真是有萬分的痛惜。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博士曾表示他反對「苦讀」,他覺得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特長,為甚麼不發揮所長,反而要竭力在追求自己能力所難於達到的?在長期挫折下的孩子,對人生無法有積極的追求,連人格適應都可能發生問題。所以如果大家那麼重視考試,何不集思廣益改變考試形態?進而影響教學,讓孩子們可以擺脫考試的包袱,重新肯定自己的價值,進而尋求實現自己的理想!
文章類別及來源:教育省思 / 黃明秀 |
|
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