 |
文章主題:HOW?如何集合家長辦理班級活動? |
上一期的「親師你我他」,我們討論了園區實小六年六班,在過去兩年來,家長所支持辦理的各項班級活動。看了這些五花八門的活動,也許您會想問,導師李月瑛和家長代表王玉英,為什麼能夠這麼神通廣大,帶領全班的家長,共同為六年六班付出?對一般老師來說,「找到」家長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更何況是讓家長走出家門,投入學校班級的活動當中。
其實,這些親師合作下的大小活動,絕對不是憑空而來,導師李月瑛和家長代表王玉英告訴我們,除了全體家長的熱心與用心之外,集合家長辦理班級活動,還有一些獨門的小撇步。
●秘訣一:組織家長與分工合作 擔任一整年的家長代表,王玉英說,要讓親師合作很有效率,最重要的就是組織家長,並且有效的分工。王玉英舉例,像他們的班級,沒上班的家長,時間比較彈性,但是有上班的家長,還是可以做其他的事情,譬如聯絡、寫Email或發通知之類。王玉英覺得,不一定要把所有家長都叫來,但可以依照他們的專長,請家長協助各樣的工作。
而導師李月瑛也同意這樣的想法,他覺得家長都很願意提供支援,也很想把資源和大家分享,但是有些家長需要邀請,家長的專長又有差異,「有的家長就說,辦活動他真的沒辦法,但他可以幫忙切水果,後來,他真的來班上幫忙切水果的工作。」像這樣,有的家長很忙、有的家長適合做某些事情,最重要的就是相互尊重、相互協助。
而王玉英進一步強調,這樣組織、分工、尊重、合作的過程,leader的角色十分重要,畢竟leader必須統籌、規劃和分配家長的資源,「而且,班上的活動辦起來,一定要得到家長的認同,家長的認同,是基於信任的緣故,信任家長辦的活動,也認同活動的意義」,因此,家長代表和幹部,顯得格外的重要。
●秘訣二:定期發家長會訊 除了將家長組織起來,分工合作之外,家長之間的溝通,以及班級資訊的交流,也十分的重要。王玉英說,每一次辦理活動,都需要充分的溝通與討論。家長知道小孩的時間,老師知道小孩的需求,只要雙方充分溝通,取得共識,剩下就是實際的操作而已。
至於在資訊的交流上,王玉英則提供了一個促進家長聯繫的秘方,就是每個月定期發放班級的「會訊」。他說,很多家長回家會問孩子,「今天學校發生什麼事情」,但孩子講來講去,似乎講不出什麼具體的東西。所以,為了讓班級資訊有效的流通,他每個月都會定期發放班級的「會訊」,提供班級的活動報告,也預告班級未來的行程。
而且,會訊上面也安排「李老師的話」的導師區塊,讓家長可以了解導師對於教育的想法,也能讓導師藉機傳達一些教育的觀念。此外,會訊上會將學生得獎的榮譽公佈表揚,不但激勵孩子的榮譽心,也能讓班級充滿樂觀、正面的想法。
王玉英幽默的說,會訊不但能夠發揮這些資訊交流的功能,還可以讓大家知道有這麼一個「家長代表」的存在。而李月瑛也很肯定班級刊物的貢獻,他說,會訊兩張A4的大小,他只負責導師的話,其他全部都是由家長製作的,家長真的很熱心。
●秘訣三:為了孩子來辦理活動 除了家長自發的組織和聯繫之外,老師該如何邀請家長來參與班級活動呢?導師李月瑛說,一切還是回歸到孩子身上。
像有一次,一個內向的小朋友跟他說,「老師,我媽媽會帶讀書會耶!」這個小朋友說的時候,眼睛是閃亮的,後來那位媽媽因為太忙而拒絕,小朋友很失望。「我就跟家長說,我是無所謂,但你的女兒很失望耶」,李月瑛說,後來他們就折衷調整,老師作學習單,家長負責帶領,這個媽媽也和他變成好朋友。
還有一次,一個寫的比較慢、學習比較落後的孩子,在班上一直很沒有自信,「他的爸爸很有心,主動來跟我談,該怎麼幫這個孩子?」李月瑛說,他們想到這個孩子很愛溜冰,而且溜得很好,所以,後來就請爸爸來班上教直排輪曲棍球。上課的那一天,這個孩子不停被同學稱讚,還得到英雄式的鼓勵,在班上也不再那麼孤單。其他孩子在聯絡簿上說,因為這件事情,發現「原來人都有各種專長耶」。後來這個爸爸帶出了心得,甚至想要留職停薪,替班上組一個直排輪曲棍球隊呢。
所以,李月瑛說,「我們知道這孩子有某方面需要我們幫助,但要用活動的方式,來發掘他的優點,這一定要家長協助。」而一切只要回歸到孩子,家長也會很樂於協助。
●秘訣四:親師之間的深厚的友誼 其實,在親師合作的過程當中,不但讓六年六班的孩子,有著豐富的學校生活;更讓家長與家長之間,能夠彼此接觸和認識,因而培養了家長間深厚的友誼。像是學期中零星的聚餐活動,讓家長來學校和孩子一起吃便當,不但讓家長了解孩子學校的生活,也可以認識班上的同學,更進一步的和其他家長聯絡感情。「其實,園區的社區性很強,家長們大多都在附近工作,本來就會有一些認識,小朋友之間是好朋友,家長也會變成好朋友。」
李月瑛也說,他自己本來就有同年齡的孩子,和家長之間的對話,有時候也會變成媽媽經的分享,媽媽之間聊一聊,彼此都變成好朋友,不但平時會一起出去遊玩,甚至家長找到很好的補習名師,還會幫他的小孩留一個名額。現在即使孩子都已經畢業升上國中,老師和家長之間還是常有聯絡,也會互相email關於孩子教養方面的好文章。
也許,親師合作,關鍵之處,不在於各樣技術或謀略,更重要的,也許是親師之間,是否能在孩子的前提之下,建立起良好的互動和真誠的友誼吧。
文章類別及來源:教育省思 / 網路轉載 |
|
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