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在台灣大都市的大街小巷,都可以看得到英語補習班的廣告。廣告詞的內容不外乎是「三個月開口說英語」、「勇敢開口說英語」、「英文不好,不是你的錯」……這類的詞句。似乎對台灣的成年人來說,學了很多年的英語,最缺乏的不是其他,而是用英語的「自信」。要養成下一代不再害怕英語的自信,相信不只是家長們所關心的課題,也是這一代英語教師的責任。
任職於康橋中小學的外語教師柯睿尚(Shaun Corrigan)認為,現在的成年人對英語缺乏信心,可能是開始學英語的年齡較晚,已經有怕尷尬的心理狀態,而且學校學習的方式比較偏重於書本,尤其是「讀」和「寫」,對「說」的訓練很少,使他們沒有敢開口說英語的勇氣。現在小學的英語教育比較著重於教材的活用,從小開始講英語也比較不會怕羞;下一代對於說英語的自信應該會有進步。
談到建立語言學習的自信,其實就是建立學生學習語言的動力。學生越有主動學習的動力,學習效果越好。柯睿尚相信,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是不一樣的,重要的是老師不要對學生去做一致性的分類,而是去了解每位學生不同的需要。
由簡入深,建立自信
在小學生剛剛開始學英語的階段,柯睿尚對於建立學生信心有些方法可以分享─ 一、 在與學生對話時,先問些確定學生會回答的問題,讓他們能答對,再循序進入較深的問題。這種方法尤其適於在上課一開始,老師希望把對答氣氛炒熱的時候。如果今天要進入一個新主題,可以先就上星期已經學過的主題來做問答,如果不確定學生是否會答,那麼就用簡單的日常問答來開始,再進入正式的教學內容。
二、 在進入新主題之前,先對舊的相關主題作好練習,確定學生已經完全學會。例如在開始"these and those"的教學之前,先複習"this and that"。當學生回憶起"this and that",對於"these andthose"也就較容易進入狀況,也比較能新課程建立信心。
三、 在驗證教學效果時,先與學習較快的學生作問答,讓他們作答對的示範,讓其他學習較慢的學生觀摩練習。原本還沒學會的學生,從他人的示範中得以學習,教師再與這些學生問答中練習,讓他們能真正學會。較難的主題,先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答題,先別讓學生陷入單打獨鬥的苦戰中;達到初步的學習效果之後,再以個人為單位作學習成果的驗證。
四、 不要給分數,而是給正向的評語。柯睿尚說,在作業上與其給A、B的評分,不如 給"Excellent"、"Well done",更能激勵學生繼續努力。
五、 保持正向鼓勵的態度。柯睿尚說,「正面」是在任何教學中都非常重要的態度,教師與其把注意力集中於學生「不會什麼」、「沒做什麼」,不如肯定「完成了什麼」、「會做什麼」,教師的誇獎和肯定,比批評學生更能達到教學效果。
有趣的主題,引起學習動機
每位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,最有效的教學方法也因人而異。有的學生喜歡藉閱讀來學習,有的學生喜歡藉多媒體學習,有些在和老師或同學實際問答時能學得最好。柯睿尚表示,適當混合不同型態的教材,給予不同多元智慧的學生適當的刺激,在語言教學上也是很重要的。
在教材內容的選擇,不妨考慮不同領域的題材,柯睿尚說,使用讓學生感興趣的內容,「會讓學生忘了自己事實上在上英文課,而且會激發他花更多時間精力鑽研這份教材,努力地學習詞語和老師溝通,和同學討論。」像是對動物有興趣的孩子,會興致勃勃地學習動物有關的字彙,無形中他的英語程度會飛快進步,信心也同時建立起來。另一個效益,就是讓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,也增加另一門領域的知識。
克服害羞,玩出自信
以遊戲來帶動語言教學,對於所有年紀較小的學生建立對英語的興趣是很重要的。另外,有些教師喜歡用戲劇的方式來活潑教學,這方法卻不見得對每位學生奏效。有些學生上了舞台能夠表達自如,激發他語言和肢體的潛力;然而一些較害羞的學生,卻始終無法克服害怕上台的心理。柯睿尚肯定戲劇促進語言教學的效果,但他也指出,對於害羞的孩子要用特別方式來引導,幫助他進入狀況。運用上述「以淺入深、由學習快的孩子來帶動」的原則,先讓這樣的學生和一群同學共同唸台詞,而不要一開始就負責獨白,讓他先克服怯場的心理,先讓他能習慣,再慢慢地引導讓他能自由地表現,引導至最佳的學習效果。 移民加拿大、如今經營台灣學童暑期海外英語夏令營的林昌勇,在女兒小學二年級時移民到加拿大,女兒由初期的不適應、逐漸在老師和專家的輔導下建立對英語的信心。他曾經讓女兒參加由卡加利皇家山學院(Mount Royal College)為兒童開設的"speech lesson"課程,其中有些教學方法值得我們參考。
加強「語言表情」的訓練
在皇家山學院的語言課程中,有一部份課程是有關「語言表情」的部份,這個課程是訓練學生在不同聲調中表達出不同的情緒。練習的方去之一,是在課堂上由同學們分別扮演故事書中不同的角色,由唸出對白來練習故事中人物不同的個性和心境,藉此學習語言的聲調和表情。林昌勇曾在女兒上這門課時受邀到學校觀摩教學,當時這種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令他印象非常深刻。因為,台灣的英語教育中缺乏對於語言表情的訓練,學生說英語的語調常流於不自然和平板,表達不出自己的情緒和立場。這或許是台灣的英語教學可以調整的部分。
另一方面,透過老師的建議,林昌勇也在家中幫助女兒加強朗讀。當時她對英文尚未建立信心,朗讀時會有信心不足而有緊張結巴的現象。老師建議是,讓女兒先將要閱讀的文章先看過一、二遍,等到幾乎完全了解文章內容,再開始朗讀。在家長在旁輔導的練習之下,女兒對開口讀英文逐漸建立了自信。
以"鼓勵"代替"壓力"
林昌勇表示,要建立學語言的信心,家長首先要放下太注重分數的心態,對於孩子不妨抱著「讓他接觸另一種語言」的心情,不要給予太大壓力,才不致於產生反效果,讓他對英語失去興趣及信心。
如果希望孩子學得好,家長本身也應盡量加入孩子學英語的過程。林昌勇以認識的一對夫妻為例,每年寒暑假全家出國旅遊前,他們先讓孩子上網查該國的旅遊資料,出國時讓孩子主動去找外國人談話、問路,陪養孩子和陌生人說英語的膽識,並且在實際演練中發現自己學習的不足。果然,孩子被激發出學英語的興趣,主動投入英語的世界,並經常樂在其中。
林昌勇也建議,家長常鼓勵孩子用英語說出日常生活或學校活動所見聞的單字,並且在遇到外國人時主動以英語問候,即使只開口說一句"How are you",都要大大給予讚美和鼓勵。「當一個孩子被讚美時,你會看到他眼睛是發光的。」讚美會讓孩子更樂於繼續努力,學習起來更有動力。
文章類別及來源:教育省思 / 康軒教育雜誌第31期∼朱美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