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上一頁 友善列印
文章主題:你班上孩子的「挫折容忍力」夠嗎?
  談到新世代或新新世代的孩子,大人們總不免感嘆及憂心︰「現在的小孩啊,比起我們以前真是好命,吃好、穿好、用好,就是太好命了,所以一點苦都吃不了,一點挫折也受不 了,真不知道他們以後長大該怎麼辦……」。「草莓族」、「水蜜桃族」儼然成了新新世代的代名詞。孩子缺乏挫折容忍力以及如何培養孩子的挫折容忍力,成為現代父母與老師共同的夢魘及關注的課題。

  現代家庭小孩生得少,每個小孩都是父母的心肝寶貝,許多父母都恨不得用鮮花為孩子鋪路,替孩子的生活和未來發展做精心的設計和安排,捨不得讓孩子走一點彎路、受一絲絲的委屈。因此許多孩子嬌生慣養,不願也不能吃苦,很難承受挫折和失敗。父母一方面擔心孩子生活太過順利,以後無法面對成長路上的困難和挫折,但另一方面,又不斷地在孩子成長道路中,為他們鋪平道路,因而削弱了孩子自身面對困難和戰勝挫折的能力。

用誰的標準去評斷小孩?

  就「挫折容忍力」一詞而言,基本上,大人和小孩對挫折容忍度的定界是有所不同的。「我們究竟是以誰的的標準在評斷小孩?」景美國中輔導室組長林欣瑩提出了不同的思考方向。「過去,我們的上一代所面臨的是農業社會的艱苦環境,而我們這一代則經歷以聯考論成敗的成長環境,相較於現代社會環境、家庭結構的轉變,現在小孩的生活環境不僅經濟較好、選擇也較多(多元化社會)。或許在我們看來現在小孩容忍力變低了,但是否想過可能是多元的社會讓他的選擇變多了。」

  林欣瑩觀察到一個「有趣」的現象︰當小孩在學校受到老師懲罰或遭遇挫折,往往最不能接受的是父母;情況並非很嚴重,卻大發雷霆的還是父母。譬如,父母本身往往太重視成敗得失,孩子不能讀名校便當場哭了起來;對孩子的學業成績過分重視,令孩子遇上如學業成績欠佳等不如意事情時,便以為是天大的挫折,而無法面對現實及接受自己。

  另外,林欣瑩還提到過去碰到的一個案例,有位國三男同學因為在感情上遇到問題,一時想不開而選擇自殺。所幸被朋友發現,送醫急救後已無大礙。身為輔導老師的林欣瑩本想等男同學痊癒回校後,與他約談,希望可以瞭解孩子的問題,並幫助孩子走過挫折。但是,孩子的父母卻早一步將孩子辦理好轉學手續,希望一切事件就此打住。林欣瑩感嘆地說,或許父母認為轉學是對孩子最好的保護及處理方式,也或許是為了保全父母本身的面子。但若不能真正瞭解孩子心裡在想什麼、需要什麼,進而解決問題,對孩子而言,這個陰影可能永遠都會存在。從這一點看來,我們不禁思索:究竟誰的挫折容忍力低?!是孩子無法面對挫折,抑或父母無法接受孩子受挫的事實?或許父母的挫折容忍力也是需要再加強的。

如何培養挫折容忍力?

  林欣瑩指出,培養孩子的挫折容忍力是需要家長、老師、學校及社會共同努力的。父母應該讓孩子學習幫忙做家事以培養責任感,或是人際互動交往的訓練;在學校方面,老師必須確切告知孩子團隊合作的重要性,培養孩子的團隊精神以及學習「服務」他人的精神。能否面對逆境,與一個人的自信心和自我價值觀密切關係。

  對自己有信心,自然不會害怕困難、不會怕一時的不如意﹔能認識自己的優點和強處,覺得自己是個有價值和有用的人,便不會在面對逆境時貿然走上「不歸之路」。至於責任感和承擔精神,更是面對逆境時所不能少的,因為有責任感和願意承擔的人,在遇上挫折時,會勇於面對而不會輕言放棄。

  而從心理及身體方面來說,孩子在青少年階段外貌的改變可能會引來一些外來的貶義或嘲笑,使其自尊心受傷,家長和老師應該灌輸孩子正確的觀念及培養自信心;就醫學的角度來說,有運動的人,身心發展的健康是比較好的,所以培養孩子的運動習慣,讓孩子從運動當中學習團隊精神,學習如何與人相處,這些都有助於加強孩子的挫折容忍力。「不管對大人或小孩而言,挫折對我們來說都是一種考驗,如何度過考驗,大人和小孩各有其解決方式,但重要的是要互相瞭解、溝通,或許這個挫折將不再是挫折。」林欣瑩誠懇地建議。

  身為現代師長及父母,我們應該教會孩子如何去面對挫折和戰勝挫折,而不是逃避面前的困難。要記住,孩子將要面臨的社會中最殘酷的一面,往往不是當孩子的時候,而是在他們成人之後。如何讓孩子建立一種健康心理來面對社會,在挫折中能有健全的心態跨越挫折,培養出一顆堅強的心靈,這才是最重要的。
文章類別及來源:教育省思 / 康軒教育雜誌第34期∼黃佳玲
最差      最好 
把這篇文章欣賞寄給您的朋友
寄件者姓名:
寄件者信箱:
收件者信箱:
程式來源: 比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