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上一頁 友善列印
文章主題:我的孩子不可能犯錯?
  與家長溝通的經驗,發現越來越多的家長,無法理性面對孩子犯錯的事實,當孩子出現偏差行為時,總要替孩子做合理化的解釋──「我的孩子不可能犯錯,都是因為同學怎樣他才跟著」或是「他本性善良,他沒有惡意只是開個玩笑,沒想到……」,我確信每個孩子的本性都是善良的,但一念之差往往釀成大錯,或看似無傷大雅的言語或行為,慢慢累積而成令人討厭蠻橫驕縱的行為,成為一位不受歡迎的人物。

  一個孩子與同學發生糾紛時,只見這孩子惡狠很的拿起手機,大聲叫嚷著:「我要叫我媽媽來!我媽媽說在學校受到任何委屈就叫她來!」我真替這孩子擔憂,他無法自己冷靜處理當下發生的事情,也真替這孩子的爸媽擔憂,他們能夠永遠當孩子的靠山嗎?爸媽不在的時候,孩子如何面對任何突發狀況?孩子如何面對任何隨時可能發生的難題?爸媽只能永遠跟在的孩子後面,辛苦的替這長不大的孩子披荊斬棘剷除所有的障礙,解決所有難題。但試問爸媽能夠保護孩子一輩子嗎?其實在學校裡,孩子之間發生糾紛、衝突,也是孩子學習與人溝通的最好機會。

  更有家長當孩子與同學發生爭執時,馬上到校理論,指責別人的小孩,無法接受別人任何意見,確信自己孩子回家的轉述絕對正確無誤,肯定自己的孩子沒有錯,面對這樣的家長,除了讓人搖頭嘆息外,似乎已預見一位小霸王正慢慢膨脹!不少孩子回家總是報喜不報憂,或是「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」推諉責任,習慣將錯誤歸咎於別人,如果家長只聽孩子一面之詞,不能冷靜理智讓事實還原,再加以適當指導,孩子如何學會與別人相處呢?在團體中,他將是一個令人厭惡的人。

  面對孩子偏差行為時,除追究行為動機外,我覺得更重要更積極的是告訴孩子如何修正自己的行為,我常指導學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,易地而處,將心比心,讓孩子以另一個角度來看待事情的經過,重新思考自己的行為反應,一般而言,孩子是願意改變自己的。
文章類別及來源:教育省思 / 教育部創意教學電子報--黃明秀
最差      最好 
把這篇文章欣賞寄給您的朋友
寄件者姓名:
寄件者信箱:
收件者信箱:
程式來源: 比奈